《投聲系列 ─ 人位擬仿》
蟬噪、猿啼、鹿嗥、獅吼、鶴唳、狼嚎、虎嘯、馬嘶、犬吠、鳥鳴,在中文有許多豐富的詞彙來敘述不同動物發出的聲音。有趣的地方是,這些詞彙不僅有聲音、畫面與動作,更重現了牠們的生命,好讓人可以更靠近、更清晰地想像牠們靈動發聲的姿態。
然而,有新生必有消亡。曾聽聞一個常去動物園當志工的好友口述,園區內有一頭犀牛死亡,他們將之製作成標本,但龐大的體型,讓標本處理的進度實在不及死亡腐敗的速度。
他說,必須摀著鼻,一刀一刀將頭骨上即將腐敗的組織刮除,好讓骨架被好好保存下來。像這樣數百公斤龐然大物的消失與靜默。試想,如果有朝一日不再有機會親眼目睹、聆聽牠們,除了標本、文本、影音等紀錄外,我們何以敘述、想像這些曾經的生命?
居住於臺北的藝術工作者,主要以聲音為創作思考的中心。聲音作品跨足電子噪音、環境音樂、搖滾、電影配樂,並熱衷於現場演出與聲音裝置。長時間在視覺藝術領域探索聲音在各感官上的拓展與延伸。透過觀察聲音在環境中的物理性,或是以分析經由數位處理的聲響,不斷地重新認識聲音在各種媒介之間自然或人工的轉譯與代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