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之前之後》面對空白區域的前後線索,透過失序將可能的想像帶入,在日常的失序裡找尋安全感。把隨機的圖像在失控與直覺間來回互動,作品成為一個失控的角色,使我帶他走過未完成的下一步。
此系列作中,描繪隕石、流星、龍捲風、火山等自然現象,以及飛碟等超自然畫面,結合面對事件劇變的動物反應,有著對抗、驚恐、迷惑等直覺反射,描繪於畫作中被突發力量在天文現象與災難構成的憂鬱世界中,觀察到畫上動物具有反抗災難、漠視災難的行為,象徵著自我的動物沈默佇立,彷若靈魂出竅般無視的樣貌,冷靜的態度如沈默地訴說著反抗無用的無奈。回應創作者創作生涯中,被摧殘的作品不再永恆,作為一個如何面對環境的巨變改變自身去找到出口。
1991 年出生於臺灣臺北,居住於三重。2017 年取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。
在碩士期間一場作品撞擊事件導致作品被巨輪碾碎,面對無常之下,將作品展出,本次經驗使藝術家重新思考「創作之於自身及環境」之間的關係。2016 年於金車舉辦個展「成為形式的形狀」,同年獲得桃源創作獎首獎。2017 年於北京駐村,創作《灰暗》系列作品,同年以《硫磺山的突變》獲得「高雄獎」優選獎,「光之軌跡」聯展於白石畫廊。2020 年以《困獸園》系列於涅普頓畫廊舉辦個展。